在我国古代,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原因,古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“受限”。
比如诗人们之间的唱和,比如诗人们偶尔的一次感想记录等等,有时候都需要借助墙壁去完成。
然而,又恰恰因为条件的受限,“题壁诗”便悄然兴起。唐朝时期,“题壁”逐渐形成一种风气,而到了宋朝的时候,“题壁”之风已经非常盛行了。
邮亭之壁,古寺之壁等往往都会成为诗人们留题的对象;苏轼的那首《题西林壁》就是题壁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。
不过,纵然古代流行“题壁”,但是许多题在墙壁上的诗还是有待“读者”去发现的,不然就很有可能被掩埋于岁月的风尘之下。
追逐古诗词之脚步,探寻古诗词之大美。那么在本期,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,是来自宋朝诗人寇国宝的一首题壁诗。这首诗风格迥异且颇具意蕴,曾让发现它的人赞叹不已;其实如今的我们能够品读到这样难得的一首诗,也算是一件幸运之事。
题阊门外小寺壁
宋·寇国宝
黄叶西陂水漫流,籧篨风急滞扁舟。
夕阳暝色来千里,人语鸡声共一丘。
这首诗是北宋词人叶梦得在古寺墙壁上发现的,因惊叹于它的魅力,后来入编到《石林诗话》中。
是幸运也是遗憾,幸运的是这首诗被发现并流传下来,遗憾的是关于作者寇国宝的平生信息却不曾详知。只知道作者曾经跟随江西诗派的陈师道学过写诗,而关于他的诗作,除了这首《题阊门外小寺壁》以外,其他的也都无从寻觅。
诗在首句中初步塑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:黄叶西陂水漫流;黄叶纷纷坠落,湖中的水滔滔地流着。这一描写对于我们来说,已经再熟悉不过,因为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,还是在古诗词中,这都属于较为常见的景象之一。
不过纵然很常见,纵然从视觉方面已经不能令读者有“眼前一亮”的感觉。但是,这样的画面却又每每能够感染到读者,能够将最平凡却浓郁的意蕴带给读者。所在,当在看到首句的第一时间,相信大家的眼前、脑中、心上皆会浮现出一片清秋。
承句在首句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补充:籧篨风急滞扁舟;粗席做的帆被大风吹得作响,故而小舟也停滞不前。此处的描写也具有画面感,只不过这里的画面感并不唯美。
这幅画面可谓是对人们艰辛生活的一面的写照,作者借“急”“滞”两个字不但充分刻画出了湖面上的风势,还妥当地烘托出了“扁舟”的渺小与孤单形象。
那么作者笔下的“扁舟”是何人所乘呢?有可能是他本人,也有可能是当地的渔民。总之,当看到大风中的这一叶扁舟的时候,让人无不产生一种怜悯之心。因为通过它,我们看到了寻常人为生活所奔波的不易。故而在承句中,诗的悲凉情感色彩也便得以体现。
诗的后两句是又一番画面:夕阳暝色来千里,人语鸡声共一丘;夕阳西下,苍茫的暮色笼罩了整个天地,人声与鸡的鸣叫声混杂在一起,传遍了整个山丘。这首诗的脉络清晰可寻:承句中“滞舟”,这两句中的空间便很自然地从湖面转移到“山丘”之上。
再论画面感,后两句又有了一种田园之味,这在“鸡声”一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所以当读到这里的时候,或许在大家面前浮现出的会是“犬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的淳朴景象。
但是通过细细品味后我们会发现,在淳朴的田园气息之外,隐含着的还是那种“悲凉”之意。为什么这样说?其实承句中的“扁舟”已经说明了一切。作者被滞而留于古寺中,他作为一名“游宦”之人,所看到的、经历的是最为真实的生活,产生的当然也是比较沉重的情感;在这其中,有作者对自己漂泊之旅的感慨,也有他对生活于底层人民的同情之心。
当然,这是结合整首诗的内容所做的一层延伸阅读。我们也完全不用去生发,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去做审视,毕竟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尚无从考究。
风来千里外,舟滞晚秋前;各位看官,对于寇国宝的这首诗,你认为写得如何?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看法。